老驾驶员的记忆 故事点连接的青藏线

位于可可西里东南部的风火山路段,新旧青藏公路对比分外明显,见证着青藏公路的历史变迁。

位于可可西里东南部的风火山路段,新旧青藏公路对比分外明显,见证着青藏公路的历史变迁。

“那一年,唐古拉山口大雪封山,车辆堵得两边都望不到头。我在车上守了7天,就吃生大米,把雪化成水喝。路旁还时不时出现几匹狼,走路摇摇晃晃的,那是快被饿昏了,已经不知道要躲开车子了。”66岁的陆茂天师傅,现在一想起那些公路边的狼,就忍不住笑,“都说饿狼凶猛,其实那是没饿到一定程度。”

在此次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专题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接受采访的上百名交通人来说,不管是司机、养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管理者,在这些人的记忆里,空间永远会比时间优先。也就是说,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讲述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时,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肯定是一个地名,接下来才会是时间、人物和事件。当我们把这些地名在地图上一个一个标明,并用铅笔画线串连起来时却惊奇地发现,把这些故事的点串连起来的,就是青藏公路。

陆师傅讲话带着南方口音,不分平翘舌,而且尾音总会拖得很长。他1969年在格尔木运输公司汽车三队参加工作,跑了三十几年的青藏线。“现在广西老家几年才回去一趟,房价太高了,买不起。”“也不能说格尔木就是我老家,这条路才是我老家。”老人说这话时多少有点赌气的意思,“现在想想,一辈子最好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车子里度过的。”

以车为家,对在青藏公路上奔波的老司机来说,确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上世纪70年代,从格尔木到柳园,需要两三天时间。到拉萨的话,有时候要20多天甚至一个月。路况哪有现在好?车也就是个解放牌。到了后来,五十铃就算好车了。”格尔木运输公司汽车三队退休司机孙玉和师傅说。在青藏线上的老司机中,曾经也有他们那个时代流行的段子。“上坡的时候,解放牌是哭着上,五十铃是笑着上。”孙师傅一边说着,一边还模仿不同车子给油时的声音。“解放牌是‘呜嗤——呜呜——呜嗤’,哭得接不上气了。五十铃是‘哈嗤哈嗤哈嗤’,就像是个胖子在笑。”


特殊服务保险服务

  • 火警119
  • 匪警110
  • 急救中心120
  • 交通事故122
  • 短信报警12110
  • 水上求救12395
  • 天气预报12121
  • 报时服务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