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地块出让模式对路网格局的影响

受过科班教育的规划师都知道,主次支搭配要求主干路间距800-1000米,次干路间距400-500米,支路200米。按照这种模式出来的路网密度在8km/km2以上,虽然不敢保证道路交通畅通无虞,但最起码拥有了应对小汽车交通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土地出让地块偏大,导致最后的支路网完全无法实施,路网密度凭空腰斩,供需失衡,拥堵无法避免。

对北京2007-2014年土地出让的数据进行分析。2007-2014年居住地块的平均面积波动不大,除了2011、2012年低至10公顷外,其它年份在13-15公顷之间。按照正方形地块来计算,平均宽度将近400m,这恰好是次干路的间距。由于居住小区普遍采用封闭管理模式,这样在土地出让阶段就堵死了支路建设的可能性。商业地块除了2010年反常外,这几年保持在4-6公顷的规模,间距200-240m,虽然距离曼哈顿100-150m的间距还有差距,但商业地块通常开放贯通,基本上问题不大。

\

市政道路穿越封闭小区是不现实的,而且如果小区设计时候没有统筹考虑,即使小区将来开放,穿越交通必然不畅且对居住干扰不小,更何况开放难度极大。广州2005年出台《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规定“居住区内道路(不含宅前小路)应满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车辆的使用需要,保持必要的对外交通联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虽然将支路与综居住区道路功能有些不分,但方向值得鼓励。即使如此实施中仍然困难重重,大部分遭到小区住户强烈反对无疾而终。另外一些小区内道路本来规划为市政道路,但由于开发商先期代建、销售时隐瞒,等到居民入住后再行开放时困难重重。这表明如果初始制度设计不合理,后期再行纠正时涉及到的利益方会更加复杂多元,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在当前开发商与居民均心仪“大盘”、小区封闭式管理模式近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建议可以考虑将地块化整为零后组合出让,这样既可满足道路间距要求还能满足开发商规模开发的需要。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本来很简单的多方获益的做法在具体实施中却并未出现期待的结局。北京昌平东部新城的北京风景小区即是典型案例。

\

北京风景小区东西440m,南北490米。从小区布局上来看,明显是将四个地块组合在一起,两条支路贯穿其中。本来四个地块各自封闭管理,两条支路满足路网间距要求,非常合理,但是…但是物业管理却又在支路口设置大门,人为限制过境车辆,形成所谓门套门的封闭管理。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当前大城市中出现的交通拥堵原因多种多样,表与里需要区分清楚,任何一种不合规现象的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等待溯源,甚至很多问题是制度性的。微循环搞了那么多年,交通分流效果寥寥,仅靠打通部分背后街巷小路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拥堵发展到这个阶段也不再仅仅是某个路段个别交叉口设计不合理的情况,而是带有普遍性、全域性的系统问题,需要从交通产生、供给的最初级阶段入手,否则不可避免的仍将陷入越治越堵的怪圈。


特殊服务保险服务

  • 火警119
  • 匪警110
  • 急救中心120
  • 交通事故122
  • 短信报警12110
  • 水上求救12395
  • 天气预报12121
  • 报时服务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