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德缺失是素质低下的映照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判别,西安已经迈入汽车社会。但人们身边层出不穷的不文明行车现象,显示出车德的养成速度比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显然要慢得多了。不文明行车,看起来是自己的事情,实则事关他人、事关社会。因而行车公德已成为社会话题的热点。 

巧了,刚刚和朋友一家自驾出行,行程2600公里,经过陕甘宁青等地,因而对车德缺失感触颇深。比如出现堵车,汽车排成长龙,谁也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感到格外焦急。好不容易汽车开始移动,你就能看到车旁总有汽车呼啸而过,在前面的某个地方“别”了进来。更有司机见缝插针,把汽车像楔子一样挤进空隙,越塞越实,结果谁都动弹不得。不但不能节省时间,反而更加难以通过。又比如晚上会车开大灯,刺得你看不清前面的路况,生怕发生意外事故。至于城市常常见到的雨天不减速、溅人一身水;并线、拐弯不打转向灯;随便往车外扔东西;不避让行人或挤占非机动车道等等车德缺失行为,那更是司空见惯了。

不惟西安,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几年前央视曾经有过一个“车德排行榜”的调查。在我国车辆保有量最高的十大城市,市民对自己城市司机车德的认同率,排名最高的是苏州,最后的是郑州,北、上、广位列期间。即便苏州排名第一,也只有三分之一(33%)的认同率,最后一位郑州认同率竟然为“0”。这种评价,让人吃惊。

车德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司机素质高下的映照。而车德缺失,背后有需要反思的原因。首先,社会整体素质状况是其形成的环境。在国内许多城市,机动车和行人互不礼让、相互争道,你不仁,我不义,形成恶性刺激。斑马线车不让人,于是中国式过马路应时而生,反之亦然。其次,个体的理性行为常常导致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加塞和挤占非机动车道,司机会想,别人都这样啊,我为啥不呢?闯红灯也是如此,别人敢闯,我也敢过。没人愿意深想一步:当大家都对违章集体失语、仿而效之的时候,受害的正是自己。

想必大家知道“瓶中抽球”的游戏——将十几个彩球平均放在两个窄口瓶里,瓶口一次无法通过两个彩球,每个彩球系着细绳露在瓶外,每个人拉住一根,一声“开始”之后,看哪个小组最快将瓶中小球全部抽出。比赛开始了,一组争先恐后,乱作一团,小球堵在瓶口谁也无法抽出,另一组按顺序依次通过,取得比赛优胜。这说明,“规则”才是效率最为可靠的保证。公路行车也是如此,如果司机都去加塞,汽车就成了堵住瓶口的小球,吃亏的只能是车上的乘客。问题是,总有人在这种加塞中获得利益,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样板。所以对待加塞或其他车德缺失的车辆,也应该像对待超速那样实行违章扣分,用处罚加以约束,这才能提高规则意识。光靠自律,常常也是靠不住的。当然,这需要监控手段与时俱进,不给缺德留下盲区。

(西安晚报)


特殊服务保险服务

  • 火警119
  • 匪警110
  • 急救中心120
  • 交通事故122
  • 短信报警12110
  • 水上求救12395
  • 天气预报12121
  • 报时服务12117